• 关于管理会
    • 管理会简介
    • 管理会章程
    • 管理会领导
    • 机构设置
    • 入会标准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 国家政策
    • 行业要闻
    • 协会要闻
    • 公告通知
  • 专业技术委员会
    • 委员会介绍
    • 教授顾问聘用标准
    • 专家顾问聘用标准
  • 杰出成就与创新奖
    • 奖项介绍
    • 推动经济管理创新与发展的卓越平台
    • 奖项评选规则
    • 奖项评选流程
  • 突出贡献企业奖
    • 奖项介绍
    • 推动经济管理领域卓越与合作的企业平台
    • 奖项评选规则
    • 奖项评选流程
  • 服务平台
    • 在线查询
    • 站内邮箱
    • 网站地图
  • news
    | 新闻中心 | 国家政策

    “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5-07-18 10:47:49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这为以“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深刻重构了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广泛的通用技术赋能,推动产业结构在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上实现协同演进与高级化跃迁。微观层面,人工智能不仅可以通过构建高效的人机协同生产模式释放生产要素的增长潜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能够推动组织形态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型,促进资源、信息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与协同创新能力。宏观层面,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深入赋能传统产业,通过优化要素配置、重塑生产流程、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推动“存量革新”,增强传统产业的韧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助力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增量突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数融合的大趋势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产业重塑,实现产业结构系统性优化与整体性升级,更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立足存量革新提升资源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数字经济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面临实数融合不均衡等结构性矛盾,导致产业“腾笼换鸟”之后“凤凰涅槃”后劲不足。破解传统产业发展难题,关键在于以“人工智能+”盘活存量资源,让传统产业在智能化改造中焕发新活力。其中,有几种方式和路径值得关注。

    一种方式是推动“人工智能+生产制造”,构建高效的智能生产体系。传统产业的生产环节过去往往容易因为流程冗余、设备利用率不足、质量管控依赖人工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人工智能+”可通过部署工业传感器、物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助力搜寻最优生产线操作参数、自动检测制造缺陷以精准优化生产流程。数智赋能可以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和质量管控水平,推动生产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变。

    另一种方式是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打造灵活敏捷的产业模式。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协作环节多,容易存在信息不对称、响应速度慢、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依托“人工智能+”构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可打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再到研发的全链条数据闭环,实现从供给端到需求端、再到服务端的智能联动。一方面,通过消费端大数据分析,企业可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变化、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更好布局生产;另一方面,借助供应链智能优化算法,可依据市场需求动态调配库存、物流等资源,在大幅提升产业链整体库存周转率的同时,有效支撑企业柔性化生产以及技术、产品研发。这种模式创新可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产业链整体响应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还要看到,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多集中于生产端,亟需通过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推动“产品+服务”双轮驱动的转型升级,实现范式革新。在这一过程中,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价值链,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服务型转变,完成从产品输出向服务输出的跃迁,为制造业由大到强提供关键支撑。

    依托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生产制造、产业链协同,完成“中国制造”的经验智慧积累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助力存量资源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效率跃升,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这是我们的实践经验,也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聚焦增量突破开拓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现在,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深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对推动增量资源质效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

    不容忽视的是,人工智能自身及在赋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从人工智能自身发展来看,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原创性成果相对不足。在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仍有提升空间,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服务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与盈利模式。人工智能在推动未来产业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突破技术转化、产业链协同等多重障碍。面向未来,要聚焦关键问题精准发力,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融合创新、布局前沿领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我国强大的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通用目的技术领域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聚焦高端芯片、机器学习算法、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从原创科研到实验性应用的支撑平台。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兴产业融合创新。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加强产业生态建设,搭建新兴产业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对接合作平台,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对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布局,提前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平台,为创新企业和团队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风投对接、市场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未来产业项目。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的规则制定,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我国在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深化融合筑牢产业体系根基

    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体现的是科技之变、动能之变。当前,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登场,人工智能对存量的革新和增量的突破可以推动产业间从“单向赋能”转向“双向融合”,从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根基。

    第一,以“人工智能+”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协同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人工智能依托跨产业技术平台向传统产业渗透时,既能重构传统产业的生产运营流程,推动其从规模化生产向智能化转型,又能与新兴产业的技术成果形成互补联动——传统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技术需求为新兴产业提供研发方向,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则通过“人工智能+”的转化应用,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这种双向技术协同不仅能提升单个产业的技术成熟度,更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标准的衔接与统一,构建跨产业的技术协同网络。

    第二,以“人工智能+”激活资源价值,推动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要素联动融合,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素配置。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数据、技术、资本等关键要素的高效整合与转化,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海量场景数据与运营经验,是未来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重要资源。通过“人工智能+”的要素链接作用,传统产业的存量要素可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为未来产业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与数据保障。同时,未来产业的前沿要素也能反哺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要素利用效率。这种要素在产业间的双向流动与高效转化,既能盘活传统产业的存量资源,又能加速未来产业的培育进程,推动要素在整个产业体系内实现优化配置。

    三是以“人工智能+”构建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生态共生融合,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韧性。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搭建跨产业协同平台,能够打破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界限,推动三者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层面形成深度协同的闭环生态。在这一生态体系中,传统产业凭借其成熟的生产能力与市场基础,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落地场景与市场空间;新兴产业作为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连接传统产业的升级需求与未来产业的技术供给;未来产业则通过前沿技术创新,为整个生态体系提供长期发展的技术引领。这种多产业共生的生态融合模式,不仅能提升单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更能推动产业体系集群化、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公告通知
    • 更多>>
    • 08-01关于举办“数智化背景下的企业运营能力提升专题论坛”的通知
    • 07-01关于举办“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运营沙龙”的通知
    • 06-18关于组织开展“企业AI合规风控专题沙龙”的通知
    • 05-22关于举办“人工智能与全球商业治理变革论坛(广州站)”的通知
    • 04-27关于举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典型案例征集与展示活动”的通知
    • 协会要闻
    • 更多>>
    • 08-22企业AI战略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 07-21商贸领域数字化转型趋势座谈在沪举行 聚焦实践与价值创造
    • 06-18管理会开展“AI合规落地实践调研交流”活动 助力企业提升治理能力
    • 05-21服务区域经济调整,管理会推进“粤港澳产业协同效率调研计划”
    • 04-30中国国际商贸经济管理会召开新会员欢迎会,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 行业要闻
    • 更多>>
    • 08-01人形机器人公司加快融资及上市步伐
    • 07-25建设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
    • 07-18AI智能体应用从技术探索迈向场景深耕
    • 07-14国家统计局: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 07-07资金回流,中国资产受益!外资最新发声!
    • 国家政策
    • 更多>>
    • 08-01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
    • 07-25国家数据局:推动数据产业向“全域发展”转变
    • 07-18“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 07-07很多人看不懂信号,新的国家战略呼之欲出
    • 07-03优化“个转企”办理流程 九部门出台意见

友情链接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 国际商会(ICC)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联系方式:management@ccpit.org.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4号
    邮政编码:100000
  • 站内邮箱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国际商贸经济管理会

    本网站已支持IPv6